24小时新闻网

“情系庐江 创业上海”——回顾第五届庐江人在上海交流会

资讯 来源:晨报之声 41791℃

“暂辞芸阁伴,欲上海边城”。千年之前,诗人赵湘以这句诗送友人赴任上海边城,如今“上海边城”早已褪去偏远底色,成为庐江人逐梦的“创业高地”。回顾2002年8月的黄浦江畔,第五届“情系庐江 创业上海”庐江人在上海交流会圆满落幕,却让这份跨越千里的乡情与奋斗热望,在盛夏的风里持续激荡。

1.jpg

一场“乡情与创业”的双向奔赴

交流会选址上海龙之梦大酒店,由庐江人在上海交流会组委会主办,上海辉斌文化传媒承办,上海安徽精英论坛、上海庐江同乡联谊会、上海庐江商会等机构全程支持,上海心镜传媒董事长宫晓昕主持。从“主办”到“支持”,每一个环节都藏着“联结”的深意——这不仅是一次庐江人的聚会,更是搭建起“家乡与上海”“情感与资源”的双向桥梁。

50余位庐江籍精英从上海的各个角落赶来:有深耕芯片领域的企业家,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教授,有手握资本的创投人,还有扎根上海多年的“老庐江”。他们带着“庐江话”的乡音,带着“上海故事”的阅历,共同赴一场“以乡情为媒、以创业为核”的盛会。正如上海庐江商会执行会长刘军所说:“我们聚在这里,不是为了‘怀旧’,而是为了‘更好地出发’——带着家乡的根,在上海的土壤里长得更壮。”

思想碰撞里的“庐江智慧”

上海安徽精英论坛秘书长许世民的开场致辞,以“庐江人的上海脚印”为线索: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‘务工潮’,到如今的‘创业潮’,庐江人在上海的每一步,都是‘敢闯敢拼’的注脚。”派能科技股份(688063)总裁谈文则以自身经历诠释“情系庐江”的内涵:“我是庐江农村出来的孩子,如今企业在上海上市,但每年清明必回庐江——家乡的稻田,是我创业的‘初心坐标’。”这些带着温度的“故事”,让“情系庐江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。

圆桌论坛:跨界对话里的“发展密码”

最受关注的圆桌论坛,成为“学术与产业”“传统与创新”的碰撞场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金城提出“庐江文化的上海表达”:“庐江的剪纸、庐剧是我们的‘文化基因’,把它们融入上海的城市艺术,就是最好的‘家乡宣传’。”礴添(上海)微电子董事长卢子峰则从“科技创业”出发,分享“从庐江小工厂到上海芯片公司”的突破:“我们靠的是‘不怕输’的庐江精神——哪怕在上海的创业初期遇到瓶颈,想起家乡父母‘踏实做事’的教导,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。”

中科院硅酸盐所研究员汪霖、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等学者,分别从“新材料产业”“教育赋能”等维度,为家乡企业复工复产建言献策。这场“跨界对话”没有空泛的理论,只有“接地气”的思考——每一个观点都贴着“庐江”的标签,每一条建议都指向“上海”的机遇。

2.png

高屋建瓴的“创业指引”

下半场的演讲环节,两位“大咖”的分享为庐江企业家打开了“国际视野”与“资本思维”的窗口。李尔公司亚太区副总裁昌宏顺以“全球化企业的布局逻辑”为题,强调“庐江企业要走出去,必须学会用‘国际语言’讲‘庐江故事’”;上海金通资本创始合伙人薛荣年(原平安证券总裁)则从“创投视角”解析:“上海的资本资源是庐江企业的‘加速器’,找到‘产业与资本’的结合点,就能实现‘从0到1’的突破。”

原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副主任赵琰的总结发言,将这场交流会的意义升华为“根与翼”的辩证:“庐江是‘根’,给了我们坚韧的品格;上海是‘翼’,给了我们飞翔的空间。希望你们带着‘根’的力量,在‘翼’的支撑下,飞得更高更远。”这句话像一颗“种子”,落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里——“情系庐江”不是“束缚”,而是“底气”;“创业上海”不是“忘本”,而是“让根长得更牢”。

一场盛会的“长远回响”

为期一天的交流会,留下的不仅是“合影”与“名片”,更是“资源的对接”与“精神的共鸣”。一位年轻的庐江创业者说:“我在这里认识了做芯片的老乡,也找到了家乡企业的合作机会——原来‘乡情’不是‘情感负担’,而是‘创业的资源’。”一位老庐江人则感慨:“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在上海闯出一片天,我想起自己当年从庐江来上海的日子,仿佛看到了‘过去的自己’和‘未来的希望’。”

从“情系庐江”到“创业上海”,这场交流会的意义早已超越“聚会”本身:它让上海的庐江人找到了“归属感”,让家乡的企业找到了“上海伙伴”,更让“庐江精神”在黄浦江畔焕发新的活力——那种“坚韧不拔、不怕困难、朝气蓬勃、勇往直前”的信念,正是庐江人在上海立足的“密码”,也是连接“家乡与上海”的“精神纽带”。

3.png

下一场“逐梦之约”

站在黄浦江畔回望,庐江人的创业故事早已融入上海的城市脉络:从“打工者”到“企业家”,从“传统行业”到“科技前沿”,他们用自己的努力,书写了“从边城到中心”的奋斗传奇。看向未来,“情系庐江 创业上海”的初心,必将引领更多庐江人在上海的热土上“逐梦”——或许是下一个“派能科技”,或许是下一个“礴添微电子”,或许是更多“带着庐江印记”的上海故事。

4.jpg

我们期待着,下一届交流会的重逢。那时的黄浦江畔,必将有更多庐江人的身影:他们带着家乡的稻花香,带着上海的咖啡香,带着“情系庐江”的初心,带着“创业上海”的热情,继续书写属于庐江人的“上海传奇”。
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“情系庐江 创业上海”——回顾第五届庐江人在上海交流会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