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6日,中秋佳节,浮梁县鹅湖镇桃岭村、楚岗村,被千万点星火与欢腾的人声唤醒。作为今年8月新晋的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楚岗舞火龙(又名“五谷丰收灯”)民俗活动如期上演,这条由稻草与香火筑成的“火龙”,在中秋夜色中完成了它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首秀”。
傍晚时分的楚岗村广场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海洋。村民带着新收割的稻草、竹子与南瓜就地取材,扎龙身的手起绳落,搓草绳的默契配合,老匠人与年轻后辈围拢在一起,指尖翻飞间勾勒出龙的雏形。
叶发根一边调整龙头框架一边介绍:“这个龙灯是要扎到骨筋分明,香才能插的稳当。这个龙灯是明代开始,叶氏家族流传下来至今,我从12岁就开始扎这个龙灯了。”
20时整,“咚锵咚锵”的锣鼓声冲破夜空,随着哨声的吹响,舞龙队员应声举龙,火龙从叶氏宗祠缓缓驶出,村民小心翼翼地将点燃的香火遍插龙身,暮色中,这条十余米长的草龙渐渐显露出红光流转的轮廓。龙身的香火在夜风里摇曳,宛如一条灵动的赤龙,时而盘旋如满月、时而翻滚似浪涛。年轻队员脚步轻快,将“神龙摆尾”“穿龙肚”等传统套路演绎得行云流水。
“火龙”穿梭在山村小径,沿途家家户户早已备好鞭炮礼花,火龙过处,噼啪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,火光映照下,老人的皱纹里藏着笑意,孩童追着龙尾奔跑,空气中满是稻草香与烟火气。据了解,“五谷丰收灯”通过严谨的祭祀礼仪与舞龙表演,承载着村民趋吉避凶、庆贺丰收的朴素愿望,如今随着新生代的加入,这项古老民俗正焕发新活力。
桃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予平自豪地说道:“楚岗村中秋节舞龙灯,又名‘五谷丰收灯’,我们将加大力度保护好。”
深夜的山村被星火暖光包裹,这条流淌了六个世纪的“火龙”,正以最鲜活的姿态,续写着农耕文明里的团结与期盼。(通讯员:吴国庆)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浮梁县鹅湖镇桃岭村、楚岗村"五谷丰收灯"获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"首秀"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